情商高的人,往往过得更开心,人际关系也更顺。秘诀其实不复杂:他们长期在做三件小事。把这三件事拆开来学,你也能慢慢练出来。再顺手看清会拖后腿的三种心态,就能少走冤枉路。
第一:情商高的人会持续感到"幸运"
情商高的人常有一种“运气还不错”的感觉。哪怕真的遇到糟心事,他们也更容易把焦点放在自己仍拥有的那些好事上——这就是常说的情绪调节。
危机之中,他们会悄悄提醒自己:“可能会更糟。”这句话像根小支柱,撑住情绪,让他们愿意为了所爱的一切再坚持一会儿。
等风浪过去,他们又会回头复盘:这次经历到底给了我什么教训?把它攒成下一段成长的台阶。于是,他们继续向前,也继续觉得自己挺幸运。
例子:
陈莉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经理。她招了一位经验尚浅的下属,本想手把手带起来,结果对方却处处抱怨,还索要其他同事没有的特权。陈莉想立规矩,对方立刻翻脸,把局面说成是“经理针对我”,甚至让律师出面交涉。
那段时间,陈莉几乎睡不着、吃不下,工作也集中不了精神。可每天回家,看到两个孩子健康快乐,她又提醒自己:我依旧热爱这份工作,也依旧喜欢帮人解决问题。她把这两件好事牢牢记在心里,像抓着救生圈一样熬过了风波。事情最终平息,她也顺势把招聘流程和边界设得更清晰——这便是她在乌云背后找到的银边。
相反的心态:受害者心理
相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都更糟的人往往把自己看作"受害者"。他们拒绝在痛苦时期看到任何积极面,因为他们固执地认为没有人像他们一样糟糕。通常,这导致他们感到绝望,要求某人"拯救"他们或为他们改变规则。缺乏自我效能感,他们难以克服困难,反而退出或坚持要求别人为他们解决问题。
第二:情商高的人能够"把路让宽"
情商高的人常常愿意“把路让宽”。他们不怕在权力较量里吃亏,因为心里装着更长远的、更有意义的东西。也正因这份情感厚度,他们在做决定前,会先把别人可能受的影响放进天平。
例子:
拿一场校内篮球赛来说。张雷再进三球就能刷新校纪录,可泰勒坚持要在最后一节多出手。张雷没争,只是一拿到球就传给手感正热的泰勒。泰勒连进几球,球队如愿取胜。
张雷原本可以抢投几球,既赢球又破纪录,可他选了“把路让宽”。冲突没升级,他把力气全用在帮球队赢球上。颁奖晚宴上,教练把MVP颁给了张雷——在他心里,这才是最大的肯定。
像张雷这样情商高的人明白,世界并不总讲公平。如果只盯着自己的得失,很容易错过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那一刻,他把球队的胜利放在了个人荣誉前面。
相反的心态:必须总是获胜
另一方面,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必须总是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的人可能难以为了实现更大目标而让步。他们在每场权力斗争中都必须获胜的需要可能使他们陷入肤浅和琐碎的冲突中。
第三:情商高的人努力享受过程和结果
情商高的人把过程当成目的本身。终点固然诱人,他们更在意一路的风景;外在奖励只是顺带,真正驱动他们的是贯穿一生的热情与方向。
例子:
黎明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她喜欢了解客户和他们的愿景。她从为之工作的家庭中获得乐趣,期待与团队会面,交流如何实现他们"梦想"的想法。她的团队有很好的化学反应,她享受他们有趣的内部笑话。每天都不同,她珍惜工作的创造性。
对比:周凯的经历
周凯同样聪明、有野心,立志成为城里最抢手的室内设计师。可她眼里只有终点:为了尽快把“完美方案”落地,她常常把客户会议压缩成例行公事,把助理当工具人,说话带刺。作品确实惊艳,却离客户的真实需求越来越远。团队不愿亲近她,客户也频频吐槽,她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几年后,她精疲力尽,光环仍在,人却空了。
相比之下,黎明把设计当成一场长跑,既冲线,也看风景。她耐心听客户讲故事,和团队边开玩笑边打磨细节,每天都新鲜。几年过去,她成了城里口碑最稳的设计师——事业长青,人也有光。
总结
把这三件事——心怀感恩、肯让一步、享受过程——练成习惯,情绪就有了韧性、深度和耐力。反过来,若总盯着缺失、寸步不让、只求终点,往往熬不过风浪,也看不见真正重要的人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