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心中存有阻碍成长、渴望改变的不健康心理模式,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些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心理模式往往植根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这类模式最初并非不健康。比如幼年时期,若父母未能及时回应你的需求,他们的爱若即若离、时有时无,你可能会形成"亲近的人终将离我远去"这样的心理模式。往往还伴随着"分离意味着被抛弃"或"不要与人走得太近"等衍生想法。
童年时期,我们发展出这些心理模式来应对困境。以这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内心认定人们终将离去,或许你会想方设法挽留他们,或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这些心理模式及其引发的行为曾是你生存的保障。你依赖它们,因为它们确实有效且真实可信。
然而成年后,这些模式依然活跃,但互动对象已然改变。
问题在于:我们总期待现在的人重复过去的模式。
比如当你与伴侣建立亲密关系时,那些童年形成的心理模式会深刻影响你的行为。
因为内心坚信伴侣终将离去,你可能会过度依赖对方。表现为偷看手机信息,或要求对方随时报备行踪和社交对象。
成年后的理智思维或许能意识到这些行为会引发问题,但情感部分却被汹涌的情绪淹没,使你难以理性行事。
可以说你的理智与情感正在交战,而情感占据了上风。
这其中存在一个可悲的悖论:越是紧抓不放,反而可能将伴侣推得更远,这又恰好验证了你童年形成的"人们终会抛弃我"的心理预期。
那个曾经帮助你适应环境的童年心理模式,如今却变成了有害的负担。
改变不健康心理模式的5个步骤
从表面来看,改变这些心理模式似乎既简单又合乎逻辑:
- 首先觉察并理解自己童年形成的心理模式
- 识别这些模式带来的情绪,正是这些情绪导致你做出不健康的选择
- 让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进行对话
- 依据理性思考而非情绪或旧有模式来行动
- 通过反复练习,直到内心不再被童年模式所困
但实际情况是,这五个步骤实施起来相当困难。下面让我们来逐一深入探讨。
步骤1:识别和理解童年形成的心理模式
想要觉察自己的心理模式并非易事,虽然心理咨询师这样的旁观者能给予很大帮助。你可以试着思考:哪些情境容易引发你的情绪反应?这些触发点与童年经历有何关联?留意那些阻碍你成长的思维定式和旧有习惯——在这些习惯背后,往往潜藏着童年形成的心理模式。
这个过程需要深刻的自我探索,当触及过往的情感创伤时,可能会令人感到痛苦。
步骤2和步骤3:识别感受和理性-情感对话
直面这些情绪可能会很痛苦——有时找个你信任的人倾诉会好受些——但这是让理性与情感对话(步骤3)的关键所在。
要让理性有效地与情感沟通,必须直接针对情感的感受展开对话:
首先,理性要准确描述情感正在体验的情绪;其次,要指出这些感受的根源,通常都能追溯到童年经历;最后,在充分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才能用现实的证据和逻辑来说服它。
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让我们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
"亲爱的自己,我能感受到你很害怕伴侣会离开(1.确认感受),就像小时候爸爸出差一个月不回家,或是妈妈抑郁时几周都无法陪伴你那样(2.追溯根源)。那种被抛弃的感觉确实很痛苦(表达共情)。但现在的伴侣是真心爱你、主动选择和你在一起的,他们和父母完全不同(3.用事实开导)。这一次,你真的不必再害怕了(核心安抚)。"
步骤4:依据理性思考而非情绪或旧有模式来行动
当理性与情感达成有效对话后,你的情感会逐渐接受理性的引导。这时,你不再会忍不住偷看伴侣的手机(这是情感的本能冲动),因为你的情感开始相信理性的判断:那些童年形成的担忧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
不过要明白,这个过程难免会伴随焦虑感。
当理性开始主导时,它实际上是在打破情感多年来形成的应对机制。比如当理性说服你不要查看伴侣手机时,情感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叫嚣:"不看短信怎么知道他/她有没有骗你?"
这正是重塑心理模式的关键时刻。你需要跨越这道焦虑的障碍。对情感来说,这是一片未知的领域,它自然会感到恐惧——这很正常。只要能坚持度过这段焦虑期,你的情感就能从新的经历中学习到:有些人确实是值得信赖、不会轻易离开的。
步骤5:反复练习
改变往往来得很慢——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缓慢过程。特别是当某些童年形成的心理模式已经伴随你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时,改变更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
在这个过程中,请对自己温柔一些。要明白,有时情感会占据上风,理性也会偶尔"缺席"——这都是很正常的。
最重要的是持续练习让理性发挥作用。这就像健身一样,练习得越多就会越得心应手,你的心理"肌肉"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