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特定的言语、新闻报道、声响、面部表情甚至气味,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或愤怒。这类能够激起突发性强烈情绪反应的外界刺激,被心理学界称为"情绪触发点"——它们可能来自环境、人际关系或感官体验。这些触发因素往往与过往的心理创伤、当前压力或长期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类被触发的情绪反应常常与实际情况不成正比。当然,这绝非否定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所经历的真实痛苦。专业治疗师已经明确区分了两种情况:PTSD中的触发反应(通常不被视为过度反应)和人际关系中出现的过度情绪反应。
人际情绪触发因素
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过激反应,往往源于过往在人际关系中遭受的创伤,比如被背叛、被拒绝或被抛弃等经历。需要说明的是,这类由人际互动引发的情绪反应,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有所不同。虽然反应程度相对较轻,但会直接影响特定人际关系的质量。
举例来说,当与你长期相处的人做出某个表情、说出某句话,或是突然提高音量时,都可能成为触发点。如果你对此的反应明显超出事件本身应有的程度,可想而知,你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
从情绪触发中恢复的步骤
1. 观察你的身体感觉
觉察触发事件后的身心反应,是走出情绪困境的第一步。对很多人而言,光是做到这一点就相当不易。这需要我们敏锐地捕捉到被触发时身体的生理变化——比如肌肉紧绷、心跳加速或是手心冒汗等信号。
2. 将感觉与情绪联系起来
除了觉察身体对触发因素的反应外,我们还需要正视内心的情绪波动——无论是烦躁不安还是恐惧焦虑,都值得被温柔以待。与其费力抵抗这些感受,不如给它们留出存在的空间。越是急着摆脱,这些情绪反而会变本加厉。
当我们能够平静地觉察自己的烦躁、紧张或焦虑时,视角就会悄然转变。这种觉察就像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除了本能反应之外的新选择。我们可以练习接纳这些情绪,把它们视为暂时的心理反应,而非威胁。
3. 注意情绪与想法之间的联系
我们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往往会被大脑自动赋予特定含义。比如,当家人突然提高嗓门时,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肌肉紧绷,这时大脑很容易将这个生理反应解读为"安全受到威胁"的警报。
虽然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这些身体反应是即时发生的,但每个人对它们的解读却各不相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心中会唤起完全不同的联想:
有人会立刻联想到父母愤怒的吼叫;有人则会想起伴侣的抱怨或上司的责难;每个人的解读都带着自己生活经历的独特烙印。
要管理这些触发反应,关键是要觉察脑海中自动浮现的想法,并看清这些想法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当你能够觉察到"想法-感受"之间的关联时,就可以主动选择更平和的思维方式。这样,你就能逐渐重获对人际关系的掌控力。
4. 将注意力从对触发因素的情绪反应转移开
当你学会接纳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并能觉察到那些会加剧或缓解情绪的想法时,你就获得了重新应对触发事件的能力。改变反应的关键往往在于主动转移注意力——此刻,选择权就掌握在你手中。
以下是几种有效转移注意力、摆脱触发事件影响的方法:
对自己重复更能自我安抚的想法
自我安抚的想法包括:"我很安全"、"我很好"、"我有能动性"和"我可以得到帮助"。如果你的情况更加长期,你可能会想:"有人可以帮助我。"
停止思考任何特定事物,而是参与自我安抚活动
不去想什么触发了我们的情绪反应,使我们能够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避免误解情况。移动你的身体:走路、跳跃或做深蹲,例如。以任何能够使你的神经系统恢复平静状态的方式移动。
寻求你信任的人的陪伴
如果你能够与你信任的人在一起,你可以考虑请求一些安慰的话语或拥抱。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没有什么比我们信任的人的安慰声音或坚定的拥抱更能使我们平静下来。
5. 避免假设他人行为的动机
当我们被某些事情触动时,情绪反应(如恐惧、烦躁等)往往会立即引发一系列自我解释。这些解释看似能帮助我们理解情绪,但过度纠结于触发事件常常会导致我们误解他人的真实动机。
人们往往习惯性地用自己的动机去揣测他人,殊不知同样的行为可能蕴含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这种思维定式特别危险——如果我们总是预设最坏的意图,就会延长情绪触发带来的痛苦感受。
情绪具有自我合理化的特性,它会搜集各种"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我们的感受有时会"绑架"理性思维,让我们在过度反应时仍觉得理所当然,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风险。
总结
当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或言语反应过度时,我们可能会感到被触发。虽然这些类型的被触发反应与PTSD相关的被触发反应不完全相同,但类似的恢复步骤可能非常有效。在人际情境中管理我们自己的反应是情商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