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自恋型人格的人——可能是同事、家人,或是不得不共同抚养孩子的伴侣。面对这种无法回避的关系,与自恋者周旋所产生的焦虑常常令人身心俱疲。这时,尝试运用"认知重构"的方法,或许能帮助你缓解焦虑,重获内心的平静。
核心理念:改变心态
这种认知重构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可能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通常,和许多不得不与自恋者相处的人一样,你可能期待他们能"表现得体"——希望他们不会出口伤人、贬低他人或歪曲事实,也不会在众人面前把你塑造成"问题人物"。
虽然保持希望和乐观是情商高的体现,但对自恋者抱有这样的期待往往会适得其反,主要原因有三:
- 你将主导权拱手让人:把自己的情绪好坏系于对方的行为
- 埋下失望的种子:过高的期待必然带来更大的落差
- 陷入无力感:在这种期待中,你会感到越来越被动
成为关系中的"成年人"
与其期待自恋者改变,不如认清他们往往就像被宠坏的孩子——任性、操控、伤人且冷漠。既然事实如此,那么在这段关系中,你就需要扮演"成年人"的角色。作为情绪更成熟的一方,你能做到自恋者永远做不到的事:
- 忽略不成熟的评论
- 保持风度,不陷入他们设下的无谓争论陷阱
- 专注于更有意义的问题,不在他们热衷的琐事争执中浪费精力
也许你会因没有"据理力争"而觉得自己软弱,但要明白:不迎合他们的幼稚行为,不降低到他们的层次,这恰恰是你最大的成熟与智慧。
设定边界的策略
当你终于从与自恋者消耗精力的互动中抽身后,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设立保护自己的边界。关键在于:设定界限时要避免对抗性语言,言简意赅为佳——因为话说得越少,自恋者钻空子的机会就越少。记住这个原则:边界声明要简洁、温和、始终如一。
实际案例分析
小王和小吴的故事
小王和小吴同在一家广告公司任职。小吴在维护客户关系方面遇到了困难,于是向小王提出请求:希望接手小王的部分客户并提供专业服务,同时承诺这些客户仍会与小王保持合作。出于想让小吴对自己有好感的考虑,小王答应了这一请求。
然而几周后,小王发现许多客户都不再接听她的电话。经过多次尝试,终于联系上一位客户时,对方失望地表示:"听说你不再想继续合作了?"经过追问,小王震惊地发现:原来小吴私下告诉客户们,小王不愿再与他们合作。得知真相后,小王感到既震惊又愤怒。
处理过程
那天下午,小王心绪难平,她明白必须找小吴当面对质。然而面对质问时,小吴矢口否认,反而声称"客户更认可我的服务"。小王心知肚明这并非事实,但争执愈演愈烈,引来了同事们的围观。最终,小王选择主动结束这场无意义的争论。
成熟的应对方式
回到办公室后,小王冷静分析了整件事。她明白与小吴争论纯属徒劳——对方根本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小王立即采取行动:先是登录公司系统,取消了小吴访问她客户的权限;接着给所有客户发去邮件,既表达感谢又重申合作意愿。
第二天休息室偶遇时,小王轻描淡写地说:"小吴,以后客户资源就不共享了,太麻烦。"小吴顿时恼羞成怒,明明昨天才吵过,此刻又追着要解释。她一路纠缠到小王办公室,小王只是平静地说:"等你冷静下来,下周再谈。"说完便关上了门。后来正巧工作太忙,这个"下周之约"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预期和应对
小王早就料到小吴会口出恶言,把是非黑白颠倒,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她看透了小吴的小肚鸡肠和不成熟,于是打定主意对小吴的表演视而不见。就这样,小王心无旁骛地继续服务着自己的客户群,工作得十分顺心。
总结
要缓解与自恋者相处时的焦虑感,关键在于转变心态——认清自己才是这段关系中真正的"成年人"。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就能重获主动权。作为心智成熟的一方,你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方式:
- 对幼稚行为置之不理
- 保持风度
- 明确设立界限